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知识是信息的汇总吗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属于人认知的范畴。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活做出正确的解释。知识是人思想和行为在结合后产生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正比的。也就是说,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大能力。
智慧,则是人们在认知事物的基础上,能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胜于知识,人能认识自我、并能改正自己的偏执和错误、缺点,心灵得以改善,能容、能勤、能谦、并能持之以恒,那么这就是人高智慧的表现。智慧三果:一、思虑周到。二、语言得当。三、行为端庄而公正。也就是说智慧是人洞察力、品行、教养等人必备优秀品质合成体的集中。知识能诱发智慧,可以言传,智慧则不然,在日常生活中常能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创造奇迹、却无法交流和传授。
西塞多有句话:‘’无知是智慧的黑夜,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黑夜。‘’
知识是文化中的一部分,针对于人而言的部分认知识别,文化内涵丰富繁华,包括人类世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何为知识?人们从书本上学得的理论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知道与识别能力的总和,但是符合文明发展方向的。
知:由‘’矢‘’和‘’口‘’组成,矢指射箭,口指说话。
说话如射箭,说对话像箭中靶心。例如:十八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就大胆预报过‘’哈雷彗星‘’将于1759年重新出现。后来在1759年1月21日果然发现了此彗星,这就是‘’知‘’。
识:说话看对象,是描述图案的形状和细节。
比如‘’织‘’,有丝才为布;‘’枳‘’,有树才结的这种果。识字就是根据字的形状、结构和笔划来认得的,古代像形字就是例证。
知与识合体,具有不断更新修正以及能重复利用的表象。针对社会,知识是经验财富;针对每个人是金钱,有倍增效益。
何为文化?文化,释义人文化成,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汇总,具有可传承性的意识形态。
由人类创造的,又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意识存在。主分:物质文化、制度和心理文化(精神文化)。
知识和文化有区别吗?有!从知识和文化的内容及覆盖面来看,知识属于文化,区别在于:
知识相对于人,学到的、用到的,然后记录下来留给后世人的经验总结。
文化相对于整个人类,创造的、传承的‘’从过去到未来‘’的所有活动内容,是所有物质表象和精神内在的整体。
文化内涵包括哪些呢?总的来说,文化是人普遍认可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创造的产物。
它包罗万千,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是。既有国家民族地理、习俗、行为思考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等,又具有可传承或再生与修正的功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知识是人类伟大的财富,正是全人类的知识才成就了今天的人类文明。知识对人类如此重要,以至于沿着他的阶梯我们才能发展前进。
可知识本身又是什么?我们就来尝试性的做一次探索。
有一种哲学的观点认为,知识的本身是一种分类。按照不同的方法分类即能形成不同的知识。
我是表示认同的,如果没有分类,那么万物只是一种混沌而没有分界。而生物之与自然就在于有其分界,生物以其身体内外为界来从事活动。就连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有内外之界别。若无此界则生物与自然混同而无可方名了。
而人也是动物界,所以生物最原始的感知,即来自于身内与身外之界别。无论高等低等生物,若不能界别则无自存之可能。所以这界别就形成了广义的知识。
而人之高明之处就是,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极为深邃,区别日精,乃至从感性区别更深入于抽象。即在感性界别后的知识之上,抽象而取精,以其所取之精而再细分之。遂在此基础上似阶梯之递进上升。这使便得知识得以积累。
所以知识是建立在分类和抽象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说动物只能够分类的话,那人类之不同就是可以抽象,把感性的分类抽象而后储存,已备后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知识本身。
而高等动物也存在微弱的抽象能力,比方说一定利用经验和学习的能力。只是无法像人类这般脱离本能之远,而让知识如此之大进。可见人类今日知识成就之取得,与其能极大脱离本能而探索的心有莫大关系。
所以知识本质上看就是分类。后在人类的抽象之下而取得大成。
其实我们的感官就无时不刻在对外界进行分类,正如你看见其前不见其后,并不能看全体。只能够取全体碎片中的一小块,同样道理,听,嗅,味,触,想也同样不能取全体,而只能取全体中的一小片碎片。这种“取”,也是分类,只是更加无意识罢了。
其实若无知识,世界一片混沌,也可以说一片天然,世界就无法被认识。因而知识就需要固定,让它脱离混沌,固定出来。所以我们看语言文字,就是把自然万物抽象固定出来的一个过程。而固定出来的知识就会产生关联(因为自然本身就是连续的),产生关联就会形成体系,而体系化的知识就谓之科学。那么让这关联更容易被发现的前提就是分好类。
有句成语叫做——格物致知,也是儒家的名言。当然现在意义还是有些众说纷纭。但是关于这个格物致知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故事,王阳明为了致知而格竹子的故事:
有一天,他和一位同样精钻朱熹理学的朋友在竹林前探索学问。王阳明突然说:“咱们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如何?”这位学友吃了一惊:“竹子能有什么道理?”王阳明回答:“朱熹说,一草一木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你不格你怎么知道它有什么道理?”
因为在当时朱熹认为:天下万物,要格物致知,并非穷尽天下每一个事物,而是积习既久之后才会有“知”的获取。所以这两位朋友就死盯着竹子,三天后朋友晕倒了,什么知也没得到。王阳明继续格,结果六天后也晕倒了,还是没有格出知识来,我们不得不佩服王阳明的实践和毅力。所以后来王阳明就开始质疑朱熹的所讲的格物致知,而由此质疑却成为了王阳明后来开出了《心学》的发端之处。
那么到现,在这个“格物致知”好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的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说:格物就是分类的意思,就好比中药店里把中药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格子里一样,所以格物是这个意思。
而分类为什么能致知呢?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让关联更容易被发现的前提就是分好类。这关联就是新知。因此我是非常认可老师的说法的。所以致知在格物,想要致知就先把知识作好分类吧。
然而世界本身是变化的,连续的,和整体的。而知识只是人或者生物的,必然会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微弱断裂,可以说知识只是对自然界的模仿,可以无限接近真实却不是真实。
然而这也难不倒人类,人的伟大和通灵之处,就在于不但能够创造知识而且还能够超越知识来领会种动态的世界。
也许大家对佛家的三法印还不太了解,简要的说这个就是佛家对世界的客观看法,满足三法印的称为佛法,不满足的非是佛法。
佛法三法印是这么讲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什么意思呢:
诸行无常,就是说世界是在不停在变的。是变化性的。
诸法无我,这世界的变化是连续不断的,所以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不同的,因此是找不到一个不变的我的,也可以说在这像流水一样的变化之中无法分割出一个绝对的东西出来。这就是连续性的。
涅槃寂静,前面的都是生灭的,涅槃是不生不灭。有生灭就有不生不灭,怎么能不生不灭呢?浑然一个整体就没有生灭了。所以这是整体性。
而我们中国的哲学对于世界的认识,直接是从整体开出来的,就是一个太极符号。
一个圆就是整体,你想认识更多就分阴阳出来,你想再了解再分四象,八卦,64卦。想认识就可以继续分下去。当然到了64卦的符号系统已经完全精炼而实用了,也就没必要再开发了。
没想到在知识的问题之后又发挥了不少,也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借鉴。
知识是信息的汇总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文地址: https://www.wenyiwen.cc/life/34534d4d944a.html
文章来源:生活百科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2-10-11生活百科
2022-10-11生活百科
2022-10-11生活百科
2023-07-06生活百科
2022-11-16投稿
2022-11-26生活百科
2022-10-10生活百科
2023-07-07生活百科
2023-06-27生活百科
2022-10-11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01-31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01-31生活百科
2023-01-31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10-20生活百科
2023-01-31生活百科
2023-01-31生活百科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